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comment
icon
password
许多人宁愿选择更长、效率更低的路径达成目标,也不愿折返选择捷径——即便折返能节省时间和精力。《心理科学》期刊最新系列研究揭示,这种行为被称为"折返厌恶",在体力和脑力任务中均会出现。其驱动力并非源于错误的成本估算,而是人们对待过往与未来付出的思维方式。
心理学家长期研究人们固守低效路径的原因。现状偏差理论描述人们偏爱当前安排的倾向,而沉没成本谬误则强调人们为证明过往选择正确性而持续投入失败行动的心理。但这些理论无法完全解释人们在全新选项间做抉择时的心态——除非某个选项让人感觉会抹杀已有成果。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生赵可欣(Kristine Y. Cho)与乔·顺讲席教授克莱顿·克里彻(Clayton R. Critcher)共同展开研究,旨在验证人们是否真的回避折返行为(即便折返客观上更有利),并探究其深层原因。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反复思考一个强烈直觉,"赵可欣解释道,"设想你从家步行去朋友住处:出门左转沿街区直行,随后意识到若当初右转会更快抵达目的地。"
"此时你离家尚近,原路折返经过家门选择更优路线本可节省时间。但多数人真会调头走过起点吗?我们认为不会。这种即使明知更优仍抗拒改变路径的心理,在现实中屡见不鲜。因此我们决定深入研究。"
研究人员通过四项实验(涵盖 2500 余名美国成年人),测试人们是否会因需要折返或重启任务而回避高效策略。研究采用虚拟导航与认知任务,在不同情境中检验该现象。
首项研究中,大学生通过虚拟现实界面进行位移。短距离行走后出现两条路径:较短路径需原路折返——即逆向重复已行进的路线。尽管捷径能更快抵达,多数人仍因需折返而回避选择。
后续研究将体力任务转为脑力挑战。某任务要求参与者列举 40 个以"G"开头的单词。列出 10 个后,他们可选择:继续列举"G"单词或改换更易的"T"单词。两项任务客观难度相当,关键差异在于:一组描述为"重新开始并放弃已有成果",另一组则描述为"按新指令继续任务"。虽然都需再写 30 个单词,但"重新开始"的表述暗示切换选项将抹杀既有进展。
第三项实验将折返行为拆解为两个要素:删除过往成果与重新从头完成任务。研究人员通过不同表述方式操纵这两个要素,观察参与者反应。最终研究增设详细问卷,分析参与者根据任务切换决策对过往与未来付出的认知差异。
四项研究一致表明:人们持续回避涉及折返的选项,即便这些选项能节省时间。虚拟现实中,仅 31%参与者在需折返时选择捷径,而无折返需求时比例达 57%。单词生成任务中,"重新开始"的表述使切换意愿从 75%骤降至 25%。
该效应的巨大程度完全出乎我们意料,"赵博士向 PsyPost 坦言,"以论文中的研究二为例:我们告知参与者需列举 40 个以字母 G 开头的单词。但当他们列出 10 个 G 单词后,我们提供了切换至 T 字母单词的选项。由于英语中 T 开头的单词数量远超 G 开头单词,切换选项实质上降低了任务难度。当选择仅被表述为'为剩余任务更换字母'时,75%的参与者确实选择了更简单的任务。"
"但当选择被表述为'折返'——即放弃已有进展,重新开始列举 30 个 T 字母单词时,仅有 25%的人选择切换。如此强烈的反差让我第一反应是怀疑编码错误,可能意外颠倒了数据记录。但经过多次核查,我们确认数据无误。这个效应不仅真实存在,而且强度惊人。"
关键在于,这种厌恶情绪并非源于认为折返路线更耗时。参与者普遍理解切换能节省时间。但当切换被描述为"放弃已有成果"或"重新开始任务"时,他们仍选择坚持原路。
研究发现折返厌恶源于人们对自身努力的心理认知。当任务切换被定义为否定既有成果时,参与者会感觉前期努力付诸东流。这使得剩余工作不再像是通往成功的道路,反而如同艰难跋涉。当参与者认为必须从零开始时,这种效应尤为强烈。
当折返的两个要素——否定既有成果和重新开始完整任务——同时存在时,厌恶情绪达到顶峰。但每个要素都独立影响着效应强度。换言之,即便只涉及折返的某个单一要素,人们转向更高效策略的可能性仍会降低。
研究人员还测试了参与者的选择是否取决于他们认为每条路径需要花费的时间。尽管人们普遍认为切换路径会更快,但这些认知并不能完全解释他们的选择。相反,人们更多地受到主观印象的影响——即切换路径对他们的进展和未来努力意味着什么。
“我们的研究表明,人们常常避免走回头路,即使改变路线显然能更快达成目标,”乔博士解释道。“这种犹豫源于对'浪费'过去努力的不适感,但现实中拒绝折返往往会导致更多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我们的关键启示是:进步并非总是勇往直前。有时最明智的做法是退一步、重新评估并选择更好的路径,即使这意味着要放弃已经付出的努力。”
尽管实验在受控环境中捕捉到了折返厌恶现象,但现实生活中的决策往往更为复杂。未来研究或许可以探索这种偏见在更复杂或情感更强烈的场景中如何显现——例如转行、情感关系或长期项目的抉择。
"我们研究的折返厌恶现象仅针对几分钟内能完成的任务,"赵指出,"但可以预见的是,对于更复杂、耗时更长的任务,折返厌恶效应可能更为强烈——因为人们会更抗拒将长期付出的努力视为浪费。"
这些研究尚未探索减轻折返厌恶的方法。不过研究人员建议,引导人们关注未来收益而非既往损失或许有效。例如,将转换路径重新定义为节省时间的机遇而非'重新开始',可能降低心理阻力。
这种对人们如何从心理上评估过往努力与未来潜能的关注,也塑造了研究者们更广泛的工作方向。正如艾米·赵所阐释:"在关于'折返厌恶'的研究中,我们探索了人们为何抗拒中途改变策略——即便这样做能更高效地达成目标。而近期,我们正在考察另一种相关的犹豫形态。这次的问题不在于转换路径,而在于根本不愿选定某条路径。"
尽管拥有诱人的选择(比如一套可以租住的绝佳公寓,一场可以报名的趣味活动)似乎会让人们更容易做出承诺,但我们发现,往往是失去一个绝佳选择才最终促使人们下定决心。人们常常坚持等待更好的机会,但当相当不错的选项消失时,会引发某种悲观情绪,促使人们抓住当下能获得的最佳选择。
赵补充道:"这表明人们过于关注过去,担心自己是否充分利用了时间和精力。但人们需要认识到过去已成定局,我们能掌控的只有未来。要勇于承认自己可能犯过错误,但改变方向永远不晚,尤其是当这种改变能让我们更快到达想去的地方时。"
The study, “Doubling-Back Aversion: A Reluctance to Make Progress by Undoing It,” was published May 9, 2025.
- 作者:KAI
- 链接:https://blog.kaitp.com//learning/238805b5-5b95-8075-94f3-d1f7663edfdd
- 声明:All rights reserved. 本文禁止全文转载。如需引用,请注明文章链接。 ©KICC 保留所有权利